自然步道
 
臺北大縱走第七段~指南茶香之旅
       臺北大縱走第七段是臺北大縱走的最南路,以政治大學為起點的環狀步道,主要結合了指南宮竹柏步道(又稱指南宮千階步道)、茶香步道群(茶展中心、壺穴、健康步道、小天空等步道),到達貓空纜車站後,再沿樟樹步道、飛龍步道(又稱樟山寺步道)回到政大環山二路的登山口,經政大校園就可回到指南路二段的校門。不過近兩年因疫情影響,政大校園管制民眾進出,並將飛龍步道登山口以鐵圍籬圍起,暫停開放民眾行走。因此也可改走指南國小步道來串連環狀路線,大家需隨時注意臺北市政府大地處的公告。
       這一段路線經過區域有木柵地區知名廟宇指南宮、大面積茶園,並經過貓空眾多茶藝館、茶葉推廣中心等與茶產業有關的景點,因此此區域步道被稱為指南茶香步道群和茶路古道等。從政大校門口為起點,可以先走指南宮千階步道,往貓空、飛龍步道的順時鐘路線;或從政大校內環山二路飛龍步道登山口起登,經樟山寺、貓空纜車站,往指南宮方向的逆時鐘路線。
       指南宮竹柏步道口於指南路三段33巷底,巷口位在政大實小校門對面。步道口豎立刻有「指南山」的牌樓,為日治時期所興建,沿途有日本昭和時期十三年(1938)、十四年(1939)左右興建的石燈籠、石涼亭、石獅、石椅等,步道兩側種植了為數不少的竹柏樹,因此被命名為竹柏步道;又因整段登山道共有一千三百多階石階步道,因此又被稱為千階步道。步道亦可連接小坑溪親水文學步道和社區間步道,因此走竹柏步道前,也可以先走一段小坑溪親水文學步道,從清溪綠地旁跨越小橋,穿過社區小巷會看到步道牌樓;也可走親水步道到小坑口土地公廟後,再穿過旁邊柏油路接上竹柏步道半途,繼續往上走。
       竹柏步道因沿途有不少竹柏老樹而得名。竹柏在日本人心中有驅邪的功用,因此日本時期興建的廟宇和住宅庭院入口經常可看到此樹種。指南宮因為是日本時期打造,當時便於登山道種植大量竹柏樹,目前仍保留不少棵已非常粗壯的竹柏老樹,大地處近年整修步道時,除改善了老樹的生植環境,並補植了一些新的苗木。
       筆直、翠綠的竹柏樹,樹型美麗,樹葉常綠,從遠處眺望,夾雜其間的道路景觀,顯得相當優美。竹柏樹也是橙帶藍尺蛾的食草,當繁殖季節,可以在竹柏樹周圍看到這種美麗的蛾類飛舞。步道沿途樹木茂盛,呈現低海拔森林生態的自然景觀,亦是絕佳的戶外教室。
       步道重新整修時,也整理了步道兩側的石燈籠,扶正傾倒和補上缺損的石座或燈籠頭等,希望營造出步道的和風特色。步道沿途石燈籠和石碑等設施上,可見不少早期知名人物捐建落款的名字,顯示指南宮百年大廟歷代信徒中多是達官貴人,其香火鼎盛的風華。整修完成後,大地處和廟方也曾合作舉辦過石燈籠的點燈儀式,呈現步道與白天不同的風貌。
       竹柏步道走完後,可繼續直行,會遇到已有百年的歷史的福德祠和分成好幾層往上修建、位在指南宮正殿正前方的七星池,水池旁的階梯便可達指南宮正殿;七星池雖因年久失修不復其風華,但據說這個設施可是當年因前往九份開採金礦致富的信眾所捐建的,頗具傳奇色彩。
       從竹柏步道終點直接往左上走一小段石階梯,會到達小廣場,這裡也是往指南宮公車的終點站,旁邊是一小段繼續往指南宮正殿的商店街,走完後就到達指南宮正殿。
       指南宮俗稱仙公廟,以主祀八仙中的「呂仙公」(即呂洞賓、呂純陽)而得名。正殿又稱純陽寶殿,自建廟百二十餘年來,歷經數度整修,現為三層樓建築。目前的格局是1921年由當時臺灣傳統建築界之大師-陳應彬協助修建,也是他後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從登山道往正殿是一段拱形的陡峭階梯,更顯廟體的高聳。正殿前方平臺視野廣闊,可遠眺臺北盆地、林口臺地,淡水河口,觀音山、七星山及大屯山,近看101大樓,還有脖子伸得長長的長頸鹿煙囪。從正殿後方穿過一段長廊,轉到山邊的步道就可看到相當壯觀的凌霄寶殿。凌霄寶殿一般信徒又稱木柵天公廟,是道教學院校址所在。為李重耀設計的二層樓建築,主祀三清道祖、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與諸位帝君、星君。建築相當雄偉,從周邊山區都可以看到這棟建物,還有臺灣海拔最高天公殿之稱。
 
       山邊步道的盡頭,就是指南宮後山停車場,也可看到高聳的貓空纜車大鐵架,此處是貓空纜車指南宮站,車站旁的綠光平臺上設有臺北大縱走十二個拓印柱的「遊」字柱,經過時記得去合照一張喔!
       從後山車道往前走,穿過指南宮紅色牌樓,不久會遇到大成殿步道口,此處設有大縱走的指標牌指引方向,僅約700公尺就到達柏油路(指南路三段)。沿著指南路三段前行,路旁駁坎上有童趣的貓咪陶偶和陶版畫指引方向,不久就會接上茶展中心步道。首先遇到「觀瀑亭」,旁邊即為指南溪谷,可見一段約十幾公尺落差的雙瀑流下,聆聽溪流潺潺,非常幽靜。之後跨越具日式風情的「長虹橋」,經長虹橋後開始略陡向上的石階步道,路旁有柏樹林、茶園、森林,還有隱身小徑裡的神祕「石神廟」,在接近壺穴、土地公廟和拓印臺叉路前,步道旁駁坎則有呈現貓空地區生活和產業特色的陶版畫。
       遇叉路時先往貓空最具代表性的景點--壺穴溪谷,欣賞溪床上發達密布的孔洞壺穴地形,這景觀也是貓空地名的由來。折返土地公廟後再往上走,續行茶展中心步道,之後便接上往茶展中心的健康步道。剛走入這段步道即可見一片壯觀的山谷地,旁邊就有一大片茶園,也可望見遠山和山谷間的茶園,有時還可能巧遇一大群人正在忙著採茶呢!
       之後遇茶展中心和健康步道的叉路時轉健康步道續行,此段步道多為高架的木棧道,穿過茂密的森林,最後再經過一片茶園,步道終點對面即茶展中心。茶展中心全名為臺北市鐵觀音包種茶研發推廣中心,於民國74年興建完成,目前由臺北市政府產發局主管,主要是為推廣貓空地區的茶葉所設置。館內展示茶葉生產的設備,讓遊客瞭解木柵鐵觀音茶的製造過程和品茗、沖泡及茶葉保存方法。茶展中心到貓空纜車站這一段路,是沿著柏油路前行,這段路程平緩好走,為一般遊客到貓空必經路徑,沿途會路過天恩宮和多間茶藝館、茶餐廳和田園咖啡廳等,是遊客到貓空賞櫻、看夜景、用餐的主要路段。
       貓空纜車站外平臺視野廣闊、景觀極佳,近可觀指南宮、猴山岳、二格山系、101大樓等景觀,遠眺臺北盆地、林口臺地、淡水河口及旁邊的觀音山、七星山、大屯山等。站前廣場地板有一心二葉的茶造形地磚,及營造木柵意象的柵欄,還設有以前居民用來發出告警的石硞高掛空中。
       從貓纜站可續行樟樹步道或樟湖步道等,步道四通八達,臺北大縱走規劃路線則是往樟樹步道、飛龍步道續行。

◎文‧圖/婁序平

路線

開車

國道三號安坑交流道(新店/台北)出口→環河路(高架道路)→溪園路出口匝道→溪園路→復興路→寶慶街→景美溪橋→木柵路一、二段→秀明路一段→萬壽橋→新光路一段→指南路二段、三段→環山二道,飛龍步道登山口位於六期運動園區與研創中心之間。

公車

公車66、236區、237、282、282副、530、611、676、棕6、綠1、羅斯福路幹線等,於「政大一站」下車,再轉乘「237繞駛政大校區」班次,於「研創中心站」或「山上運動場站」下車,飛龍步道入口即在二站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