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上一期介紹臺北大縱走第六段中華科技大學到妙高臺步道紫雲街登山口,這次從紫雲街往糶米公廟的登山口開始走,經一小段糶米古道、崇德街、土地公嶺、軍功山、中埔山、福州山,到富陽生態公園這一段行程。
交通方式是採取從捷運市政府站轉搭藍5公車,在瑞雲街口下車。登山口在紫雲街51號對面,矮牆上貼有簡單的指標,指引往「糶米古廟」方向,步道上則立有一大型木製指標牌,上面則寫著往信義新坡嶺。這一段往糶米公廟的步道已鋪上水泥鋪面,全段沒有階梯,非常平坦好走,沿途有休憩座椅、有小菜園,大約走8分鐘就到達糶米公廟,廟旁的一條陡階就是糶米古道。
糶米古道從吳興街600巷100弄底開始出發,此區域過去稱為三張犁,此路徑即是早年三張犁農民為了縮短繞平路的距離,而開闢直接翻山往返南港、深坑、木柵賣米所走的道路。糶米的「糶」字,發音「ㄊㄧㄠˋ」,是「出售穀物」的意思,而「糶米」,就是「賣米」的意思,古道又稱挑米古道或米路。
過糶米公廟後接上糶米古道,再走一小段陡階,大約3~4分鐘,就到了此段路的最高點,有一「新坡嶺糶米公廟」小山門。山門前方一小段階梯走下就到柏油道路,這條路名字是崇德街。崇德街尾端在捷運六張犁站旁,一路蜿蜒在這個山區,周邊幾乎都是墓區,而因抗日名將白崇禧將軍死後葬在此區域而得名。
沿著崇德街往右走,約走9~10分鐘後,在崇德街59號電線桿附近遇到往下坡方向的石階路,步道口有一指標牌寫著「拳山古道」。拳山(舊稱拳頭母山)是文山區的舊地名,因山形遠看似拳頭而得名。清朝時整個區域為拳山堡,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文山、新店、深坑、石碇、坪林、雙溪等地,之後改名為文山堡、文山郡,今天臺北市的文山區就是因為過去曾屬於這個區域才在合併景美、木柵後採用此名。因此拳山古道指的就是通往拳山(文山)的路徑,步道將通往今天的木柵路四段159巷,接近博嘉國小附近。這個區域舊名為「坡內坑」,因此拳山古道又稱「坡內坑古道」,曾是日據時代的保甲路,也屬於茶路古道的一段。
繼續沿崇德街前行一小段路,僅走1分鐘的路程,就遇到往土地公嶺古道和石泉巖步道的叉路。石泉巖步道也屬於茶路古道的路徑,因通往位在和平東路三段的石泉巖而得名。石泉巖俗稱六張犁祖師廟,是當時茶路的主要休息站之一。此地因先民在開闢茶路時,在此處留下一塊大石作為清水祖師的金身,後山壁開始冒出泉水,石泉之名由此而來。當年來往的挑夫喜歡於此廟歇息,取泉水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