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大縱走的第六段行程包含:從中華科技大學旁登山口經南港山縱走路線,會經過北興宮步道、麗山橋口親山步道的十字路口,可達南港山最高點九五峰、南港山頂,以及360度超廣角視野的拇指山,一路上都可見101大樓常伴左右,觀音山、大屯山、七星山、大台北和桃園地區都一覽無遺。過拇指山後再接糶米古道、土地公嶺步道,與富陽支線銜接,從世界山莊旁登山口經軍功山、中埔山、福州山、富陽生態公園至捷運麟光站。
中華科技大學位在南港區研究院路三段,校門正對面是規模很廣闊的軍人公墓,雖然學校位在比較邊陲地帶,但因為有4種公車的總站位在旁邊,班次頻繁,交通滿方便的。在中華科技大學正門口下車後,從正門右側巷道(研究院路三段250巷)進去,在學校側門警衛亭旁即為登山口,登山口除了有「南縱走路線起點」的標柱,警衛亭牆面上還設有「南區茶香大縱走路線圖」,介紹臺北大縱走南區的路線概況。
從中華科技大學登山口開始是一段稍有點陡峭向上的花崗岩石階步道,一路走會看到一座高壓電塔,旁邊則有一些小菜園,高壓電塔正對著一條從山下通到此處的產業道路。而向左望可見一陡峭雄偉岩壁裸露的巨岩,再前方則是國道3號高速公路,從高速公路經過這個區域,也會注意到這一特殊的岩壁區。據說此岩壁因為形似十八羅漢,所以被稱為「十八羅漢山」,而看似一大片的岩壁其實是由南北兩巨岩所組成,過去曾被稱為十八羅漢洞風景區,也有「小桂林」之稱,曾是知名的風景區,但已落沒。
再往前走則會遇到小溪溝,是南港主要溪流四分溪的上游支流,溪床是大塊岩壁,可見一個個頗大的壺穴。壺穴的形成是因河水水流挾帶砂礫對堅硬岩石鑽蝕的結果。由於河床出露岩層的層理、節理、結核團塊的脫離、軟硬岩性的差異、不均勻的溶蝕現象以及生物作用等因素,造成不平整的凹陷,使河水容易在凹處形成漩渦,且河流中挾帶的砂礫順著此漩渦,對河床岩層的凹洞不斷地進行鑽蝕,久而久之,小坑洞不斷地擴大而形成大型坑洞,直徑可由數十公分至數公尺。而堅硬岩層因抗蝕力強,使坑洞容易留存。
接下來這一段路較為平坦,會陸續經過兩個土地公廟,為獅園土地公廟和鞍部土地公廟,其中鞍部位在南港山縱走步道和北興宮步道、麗山橋口親山步道的十字路口。其實北興宮步道銜接麗山橋口親山步道,為過去先民跨越南港山的「大嶺古道」。這條百年古道,以南港山鞍部為界,北段即為現在的「北興宮口步道」,南段則為「麗山橋口步道」;古時住南港四份仔庄(今研究院路四段)的民眾,會經由此古道運送稻米、茶葉等農產品前往錫口(松山)街市販售及購買日用品後返回的一條捷徑。
過鞍部後將近九五峰前有一處平臺休息區,此處設有包括:一座高聳的電視訊號塔和親山步道打印臺等設施,之後不久便可達南港山最高點九五峰。九五峰恰好位在南港山縱走步道的中間點,也是南港山系稜線的最高峰,海拔375.8公尺,在山頂上有一塊巨大渾圓的大石塊,上有用紅漆書寫的「九五峰」三個大字,目前則有臺北大縱走「壯」字拓印柱。站在大石塊上可眺望遠景,因前無遮蔽,視野廣闊,但因岩塊巨大又渾圓平滑,其實頗為驚險刺激。
九五峰的命名來由,多數資料都說是因民國65年,熱愛登山、曾任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理事長、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的楊森將軍,在95歲生日當天登上此峰頂而命名。但也有一些山友查詢資料後指出:當年他是92歲,且他於第二年即仙逝,所以這個說法,可能是一美麗的誤會。不過楊將軍以如此高齡登上頗為陡峭的一段山路,這樣的體力足以激勵年輕人做為楷模和紀念。因此九五這個命名,也許是來自中國人所謂的「九五至尊」,象徵此處是南港山系最高峰的地位,可能更為貼切。
過九五峰後再繼續往姆指山方向走,拇指山距離九五峰約1公里,但兩山之間這一段路,有幾段陡上陡下的階梯步道。先經南港山主峰、南港山南峰,然後再登拇指山。九五峰距南港山主峰僅100公尺,在這裡會看到臺北難得一見的流籠、溜索設施,旁邊有一小區以鐵網圍欄圍起一些電訊設施的區域,基石就在圍欄的凹處,上方鐵網上有人留下「南港山 海拔375公尺」紙卡(地圖上標示為373.9公尺)。由於南港山是臺北市中心地區南側信義區的制高點,為因應繁重的商業需求,山頂設有包括電信、電視電塔等通訊設施,由於山高路途遠,為了方便運送這些設施物資,不需人力背負上山,採用流籠運送可說是相當方便。
從南港山主峰往拇指山方向走,約10分鐘、400公尺處,會遇到南港山南峰的基石,此處瞭望101大樓和市區景觀,視野極佳,之後再約500公尺便可到達拇指山。拇指山因數個陡峭的峰形如姆指般而得名。拇指山在步道旁可見陡直的巨岩峭壁,可惜岩壁的下方被設置了水泥磁磚的神壇,岩壁上也被鑿了許多洞,鑲嵌著各式琳瑯滿目的宗教石碑。往前走幾步可見往拇指山峰頂的石階步道,也有指標指引,這條步道上有一整座漆成綠色的涼亭和拇指園,約200公尺可達岩頂,裸岩上滿佈早期登山遊客刻劃的各種文字塗鴉,相當破壞自然景觀。峰峰頂岩壁下坡處可見一條向下的叉路小徑,有登山客綁的布條,走一小段路才看到樹上有寫了往研究路四段的紙條。
拇指山往下走一段較陡的階梯步道後,會遇到一處馬蹄形的平臺,此處是一個三叉路口,往右下階梯是往象山的步道(稱為拇指山步道),大約再走1.5小時左右可達象山捷運站,這段路線比較多山友走,是一條很熱門的登山路線。往左下的階梯則不太明顯,僅有護貝的指標貼在往象山方向的扶手上,而左側扶手上有人用簽字筆寫了「往木柵」,臺北大縱走南區茶香大縱走路線則是選擇往木柵方向續行,如不是先讀過資料很容易錯過。其實這條經妙高台到紫雲街的步道(近期整修後命名為拇指山妙台稜徑),是順著南港山稜線的路線。
這段路徑比較原始,大多為土石路徑,少數路段有過去的砂岩鋪面,最靠近紫雲街方向有一段混凝土板鋪面,沿途有不少高大的樹木,整體環境非常自然。因土石路徑遇雨天較為不好走,臺北市政府大地處整修時以手作步道方式整理了路面、堆砌石駁坎,並在較陡峭處打鋼筋綁繩索,供民眾行走時抓握,如遇下雨路面濕滑時,走起來會安全許多,而這樣的扶手施工方式對環境的破壞也比較小。
循著往木柵這條步道大約走15~20分鐘,即抵達妙高台。妙高台的位置大約在信義快速道路「文山隧道」的上方,此處已經到達稜線,因此視野絕佳,可直接眺望101大樓、南山大樓等信義區高樓、社區和臺北盆地的景觀,在稜線上也可以看到象山完整山形和象山隧道。
妙高台築有棚架區和旗臺區,棚架下建有一座「漢壽亭」,祀奉武聖關公。漢壽亭右側立有一塊「行樂碑」,是創建人寫下的闢園誌記,說明修建此涼亭平臺取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之句,云:「夫人生猶百代過客耳,誠宜及時行樂。」;又取孟子「獨樂樂孰若眾樂樂」之意,因此「今築斯台則兩樂俱獲」,及時行樂,並與山友同樂。碑銘曰:「妙景高臺,出彼莽蓁。襟山帶河,挹翠鍾靈。大風飛雲,佇望干城。」從碑文可知:妙高台建於民國75年,三年建成,是由幾位曾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軍遠征緬印的老兵所建。
過妙高台後,步道大多十分平緩上下,只有到達福象亭前有一段向下陡階,此處曾發生崩塌,所以用了大量沙包堆疊起擋土牆。從妙高台下來約30~35分鐘,即抵達紫雲街挹翠山莊,在登山口階梯側面的駁坎上有「拇指山妙台稜徑」幾個大字和臺北大縱走的LOGO,是近年步道整修完成設置的入口意象。
到紫雲街登山口後走約100公尺,就會看到臺北大縱走的指標牌,並遇到往糶米古道、木柵方向步道的登山口,下期繼續介紹。
◎文‧圖/婁序平
國道一號東湖交流道(南港)出口→康寧路三段→南湖大橋→經貿二路→研究院路一段(台5線)→研究院路二段、三段(109縣道)→中華科技大學登山口
1.搭乘捷運南港線在南港展覽館站下車,轉乘公車205、620、645副、小1、小12,至「中華科技大學」站下車。
2.搭乘捷運南港線在昆陽站下車,轉乘公車270、小12區、藍25,至「中華科技大學」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