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步道
 
北三段之冷水坑到風櫃嘴
       冷水坑、擎天崗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的人氣景點,而從冷水坑經擎天崗、石梯嶺、頂山到風櫃嘴是陽明山國家公園推的東西大縱走中的東段,山友也稱為頂山線,原本就是條熱門登山健行路線。在臺北大縱走路線中,此段屬於第三段中的一段,也是北縱走範圍,因此也有山友簡稱為「北三段」。
       走這條步道如果想比較輕鬆行,可以從劍潭站搭小15公車或在陽明山公車總站換108遊園公車到冷水坑站,從冷水坑先走到擎天崗,再接上往石梯嶺、頂山、風櫃嘴路線。冷水坑站下車後,在冷水坑遊客服務站門前就立有指標牌指引往擎天崗方向,往擎天崗方向指標的箭頭套有臺北大縱走的綠色鐵套,指引著臺北大縱走的方向。
       冷水坑到擎天崗這段步道,屬於陽明山人車分道系統的一段,民眾多稱為冷擎步道,全長約2公里,沿途十分平緩,是一條老少咸宜的路線。從冷水坑開始走,會陸續經過落羽松步道、牛奶湖眺望臺、菁山吊橋、生態池、柳杉林、碉堡觀景臺、清代的河南營遺址和擎天崗大草原等。
       冷水坑位於七星山東麓,原是七星山和七股山的熔岩流堰塞而成之湖泊,後因湖水外流乾涸、湖底露出而形成一處谷地。此區有一個碗口狀的火山口,是七星山系中最完整的火山爆裂口,雖早已停止活動,但這個火山口至今仍湧出溫泉,由於水溫僅攝氏40度左右,相較於大屯山區其他地區的高溫溫泉,溫度較「冷」,冷水坑之名就是因此而來。
       牛奶湖是過去礦業公司在此挖礦形成的礦坑凹地之一,當時主要共有三處礦坑,有清水流過的礦坑成為翠綠草地;而牛奶湖則是因為無清水流經,長期以來聚積雨水及地表水成池,溶於水中的變質礦物成分,日積月累形成白色沈澱物沉澱於池底,陽光照射後便呈現出乳白色湖水樣貌。這是這個區域最特殊景觀。
       牛奶湖就位在冷擎步道起點旁,有修建一個觀景臺,可以從高處看牛奶湖完整樣貌。冷擎步道起點至菁山吊橋剛開始沿途兩側種植了整排的落羽杉,樹都已很高大,十分壯觀,景觀也很優美。之後經過菁山吊橋,橋下是跨越內雙溪源頭支流之一,溪水帶有硫磺味。過橋後往回望,可見七星山的整個山稜線,山型優美。再往前沿著平坦的步道前行,一路穿越柳杉林約200公尺,則看到由舊時硫磺礦遺址改建成的生態池。之後經木造兩層樓觀景臺,這裡是附近最高點,展望良好,此處留有碉堡;附近有名為雞心崙的小山丘,經文史調查,認為此區域是清朝時期建立的河南營位置。之後經柳杉森林步徑,途中會遇到往絹絲瀑布和擎天崗草原的叉路,取往擎天崗遊客服務站、魚路古道方向續行臺北大縱走路線。
       接近擎天崗遊客服務站時,會看到一座名稱特殊的嶺頭喦土地公廟,此處為魚路古道的中途點,也是最高點,為先民行走古道必經之地。「嶺頭」是擎天崗的老地名,「喦」同「岩」或「巖」,推測這個用法是源自閩南地區習慣稱(山中)寺廟「岩」或「巖」而來。
       從這裡開始有往風櫃嘴的指標,從擎天崗經過石梯嶺、頂山到風櫃嘴,全長約有6.4公里。將先走一小段魚路古道,在經過金包里大路的城門後,魚路古道是經城門網下坡走,而往風櫃嘴則是繼續往上坡走。從這個叉路起到風櫃嘴則約5.9公里。
       擎天崗是知名的大草原景觀,邊緣則多為箭竹林和芒草灌叢,步道初起便是穿梭在芒草灌叢中,約經1公里左右開始出現森林景觀,之後就是矮草原、芒草灌叢、樹林交替出現。一路都有石塊鋪的步道,路徑清楚、好走,但在雨季時會有部分路段會積水,非常泥濘,穿雨鞋或防水的鞋子,可能會較方便。沿途每0.2公里有一小型的里程標誌,並註明海拔高度,讓遊客清楚知道位置。
       步行約2.2公里時,到達整條步道最高點—石梯嶺,海拔862公尺;在接近頂山時,可見到不少過去造林的柳杉筆直、高聳,在迷霧中,感覺非常唯美。這一段路上,也有非常多金毛杜鵑植株,在春季盛開期,非常壯觀。
       步道一路可見牛隻踩踏的足跡,步道上偶爾可見一坨坨牛糞,還可見幾處水窪,這都是牛隻經過的痕跡,因此國家公園沿途皆有立牌,提醒大家勿離開步道、遇牛隻時勿接近,隨時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