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山中奇緣![]() 平等里(古稱「坪頂」)位於七星山脈東緣,地勢呈北高南低,北邊有多座800公尺以上的山峰,如天梯嶺(861公尺),擎天崗(800公尺)環繞,南邊青礐溪谷(海拔250公尺);東西各有內雙溪及青礐溪,而內寮溪貫穿其中。土壤類型以灰黃色幼黃壤分布最廣,其次是黃壤、紅壤及少量之石質土(安山岩、火山碎屑)再次之。這裡的聚落位於海拔約450公尺高的山地丘陵平坦處,春天多霧,夏、秋季氣候涼爽,冬天因受東北季風影響,氣候溼冷,偶有機會見到冰雹。溫度大約與臺北市相差4到5度,主要降雨為東北季風、梅雨、熱雷雨、颱風和鋒面雨。 每年冬天,東北季風在臺北盆地北端屏障--大屯火山群的山林小徑狂奔竄逸,住在風口的綠色精靈們,如:紅楠、柃木、紅淡比、奧氏虎皮楠、樹杞和大明橘等植物,早己練就一身抵禦寒風的功夫,儼然成為稜線勇士一族。 生活命脈-水圳(水)由清風亭前石階直下不遠處,一條?澈的小水溝躍然眼前,目光順著水流來到山洞口,出現「坪頂古圳」四個大紅字,碑上刻有「道光十五年(西元1835年)開建」等字樣;佇立片刻,陣陣涼風迎面;沿著土堤圳溝而行,魚兒水中游,蝶蛾環繞,蟲鳴鳥唱,還有保育類昆蟲無霸勾蜓卿卿我我連結飛行,彷彿置身人間仙境。 步道往下,另有二條水圳與古圳平行,分別是西元1849年及1909年闢建的坪頂新圳和登峰圳;在這兒可以看到不同時期開鑿圳溝的工法,有以石塊堆疊,或用水泥施作,與古圳的自然土堤相異其趣。 |
(人) 五“蝠”臨門蝙蝠原本在鄉野間極為普遍,也常在人屋簷下築巢,不同於西洋人將蝙蝠視為恐怖的吸血鬼,中國人認為蝙蝠是「福氣」的象徵,因為「蝙蝠」的「蝠」與「福氣」的「福」同音。因此,在傳統建築大宅院和寺廟中常借五隻蝙蝠圖案表達「五福臨門」的吉祥意義。牠也會出現在很多圖畫和圖案上,也是取其福之意。另外,民間傳說中替鍾馗帶路去斬妖除魔的是守奈何橋的文武二將化成的蝙蝠,因此鍾馗像中會出現蝙蝠,象徵納福。 (火) 火成岩-花崗岩與安山岩花崗岩與安山岩同屬於火成岩,都是由岩漿或熔岩冷卻固化形成的。而花崗岩是岩漿在地殼內即固化,就是所謂的深成岩,安山岩則是岩漿噴出地表而形成的火山岩。花崗岩中長石和石英約占九成,是岩石中最堅固的一種,同時,孔隙又占不到岩石總體積的1%,因此能抗強大壓力而且不易被水溶解或受酸鹼的侵蝕。至於安山岩主要由長石、石英、角閃石、輝石組成,所含的斑晶常為條紋狀的斜長石,其中角閃石與輝石會比長石先被溶解,而呈多孔特質。 早期的石階步道經年累月受到風吹日曬雨淋,加上遊客踏踩的壓力,尤其在潮溼的環境下,石階漸漸長出青苔,顯得溼滑,因此市政府將步道主要幹道鋪上花崗岩石板,才會有兩種步道並存的現象。 (林) 竹林![]() 竹是眾人熟悉,也是早期生活上最重要的作物,從食衣住行到玩樂藝術,它都可提供最佳的原料。當然不同的種類,因特性不同,利用的部位和方式也多不相同。像此處竹子密密地夾道而植,具有圍籬的功用,早期最常用來當圍籬的是刺竹;也常見一叢一叢長在園中土丘上的竹子,多半是竹筍的最佳品種--綠竹;還有包粽子的竹葉通常綠色的是麻竹葉,黃褐色的為桂竹的竹籜,就是竹節上脫落的莖生葉;桂竹的竹籜也被拿來做斗笠;孟宗竹的莖幹則是早期重要的建材,蓋房子搭鷹架都是用孟宗竹來搭;另外竹子也是重要的手工藝品原料,看到泥土被沖刷後裸露的竹根,其紋理之美,不正是藝術家創作的最佳素材嗎? (風) 風藤之谷穿過綠色隧道,來到田尾仔橋,再度與內雙溪相遇,視野頓時開闊,兩側溪谷巨石嶙峋,水質?澈,不同層次的綠將山谷邊坡妝點得豐富絢爛。葉面烙下心印的風藤,利用不定根牢牢地抓住岩石,努力擴張地盤尋找生存空間。風藤的種子在地面發芽後,會攀住大樹往樹冠層生長,地面的老莖及根乾枯後逐漸消失,稱之為『半著生植物』。從莖節處長出的氣生根攀附在陰溼岩壁上,也常爬升在闊葉樹幹上,繞在樹幹的四周,並逐漸往上爬升。年老的風藤即使其枝葉已經攀到樹幹頂,還會往大的分枝繼續伸展,可見生命力甚強。 風藤夏季開花,雌雄異株,雄花序黃褐色,雌花序綠色。葉型變化很大,從橢圓形到心形都可見;葉子有一股很特殊的胡椒味,在步道上看到風藤時,試試用鼻子不妨聞聞它的味道。 |
捷運